25年,中国保理长河的足迹
- 2019-09-16 09:01:00
- 杨舸 转贴
- 3517
中国保理业务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保理大国,并在全球保理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经25年的开展,中国保理业务有效地帮助企业盘活应收账款、缓解企业资金占压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促进贸易、助推我国经济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卓越成就的背后,源自中国保理每一步的负重前行。
从零到世界领先的突破
近年来,保理业务在全球开展迅猛。尽管中国起步略晚,却后来者居上,现在保理业务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保理大国,并在全球保理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中国保理行业开展的历史,1987年10月,中国银行与DISKO FACTORING BANK(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国际保理总协议,中国保理业务开始萌芽;1993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内最早加入FCI的会员单位,率先在国内开办了国际保理业务,中国保理业务正式启动。
在保理初步开展阶段,我国保理业务规模、品种及服务水平都与国际同业相去甚远。FCI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至1999年,我国每年的保理业务量不足1亿美元,经过7年的开展,方于2000年突破了1亿美元,达到1.97亿美元。受全球经济不振、国际贸易萎缩的影响,全球保理业务自2009年以来增速逐年放缓,中国同样受到影响。然而,值得铭记的是在逆境中,中国保理于2011年迎来了令世界瞩目的表现,保理业务量首次超过英国,跃居全球第一,并陆续在保持三年。
此后,2015 ~ 2016年期间,受累于全球经济及贸易增速持续下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周期对贸易规模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尽管全球保理业务规模仍是高总量运行,但受到中国保理业务量大幅下降的影响,2016年,全球保理业务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不过,中国的保理业务量当年仍位居全球第二。2016年,中国保理业务量为1.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07%。其中国际保理业务量694.25亿美元,同比下降43.09%;国内保理业务量1.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99%。
2017年,全球贸易出现回暖迹象,而新兴市场和开展中经济体是带动全球贸易复苏的关键角色。经过25年的开展,根据FCI统计结果,中国保理业务量在2017年止跌企稳,达到3.04万亿元人民币,增幅显著,较2016年增长34%,占全球保理业务量的15.6%,重新成为全球第一大保理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保理业务也飞速增长。
根据《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开展报告(2017)》,2017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达1万亿元人民币,陆续在5年实现高速增长,对中国整体的保理业务量贡献突出。2017年,FCI修正了其前期对中国保理业务量2820亿欧元的统计结果,首次纳入非银行金融组织的商业保理业务量,修正后的统计结果为4055.37亿欧元,扭转了原来较上一年下降7%的统计数值为34%的正增长,并使亚太地区也出现了9%的正增长。这一转换来自于中国商业保理的贡献。
伴随着保理规模的开展,中国的银行保理业务组织架构、运营制度等日趋完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商业保理也在摸索中前行。在FCI历年评比中,中国的银行曾多次取得奖项并长期蝉联全球业务量第一;中国银行业代表长期任职FCI管理层,有较强话语权。
从零散到规范化
保理业务的规范化对于保理行业的健康开展至关重要。近10年以来,银行保理及商业保理的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及监管组织在保理行业规范方面均做出了系列举措。
在银行保理业务规范方面,为引导保理行业自律开展,2006年11月,由中国银行牵头,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12家中外资银行在北京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保理业务同业组织“中国保理商协会”。
2009年3月1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中国保理商协会”基础上组建“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FAC),陆续制定了《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公约》《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国内双保理业务合作协议范本V1.0(试行)》等规章,指导银行保理业的健康有序开展。
同时,为规范银行保理业务,2014年4月,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5号令)等制度,对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监管规范要求,成为银行办理保理业务的主要参照标准。
在商业保理业务规范方面,2012年11月26日,我国首家及唯一的全国性商业保理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CFEC)创建,主任单位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截至2017年底,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共有正式会员单位202家,其中商业保理公司155家。
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已先后制定了包括《《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会员自律公约》、《保理业务操作风险评估服务组织自律管理办法》、《商业保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等规范制度。2015年,商业保理的主管部门商务部进一步颁布了《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试行)》。
从简单到丰富化
25年来,中国已开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伴随中国经济的开展,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中国保理商持续创新,从初始以国际出口双保理产品为主的单一产品到琳琅满目的各类创新保理模式,不但涵盖了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制定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中几乎所有保理种类,还进一步扩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类保理产品。
除此之外,围绕保理融资资金来源的延伸创新业务也纷纷试水,如保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自2014年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采用“备案制”后,我国保理业资产证券化规模增长较快,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基础资产为“保理融资”类的ABS共11只,合计金额82.99亿元,发起组织为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
“中国式保理”走向国际
据FCI统计,全球保理业务构成以国内保理为主,国内保理约为国际保理业务量的4倍。2017年全球保理业务量19.4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保理15.58万亿元,国际保理3.84万亿元。但是,中国的保理构成方面与全球构成有所差异,国内保理占比相对更高。2017年,中国国内保理业务量2.55万亿元,国际保理0.49万亿元,国内保理业务量约为国际保理业务量的5倍。
FCI成员的国内保理业务以无追索权保理为主,其次为以给予融资为主的商业发票贴现、有追索权保理、代收业务占比较小。国际保理业务以出口保理为主,其次是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进口保理占据份额较小(不足15%)。
2016年,我国的银行国际保理业务中,出口保理占比约87%,进口保理约13%。国际保理业务以有追索权保理为主,其中,有追索权出口保理业务占国际保理比重约78%,占出口保理比重约88%,无追索权出口保理业务占国际保理比重约为5%,占出口保理比重约为6%;国内保理业务中,卖方保理占国内保理业务量的比重约73%,买方保理占比约27%。卖方保理中无追索权卖方保理占比约38%,有追索权卖方保理占比约62%。
商业保理公司的保理构成中融资型保理业务占比99.9%以上,业务类型则以有追索权保理、操作难度较低的国内保理为主。
互联网时代的业务创新
随着贸易数字化、电子商务及金融科技的迅速开展,供应链金融领域也向数字化平台方向开展。根据国际商会2018年全球贸易金融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全球56%的受访银行开发了内部的特色供应链金融平台,27%使用了外包金融科技公司平台或其他银行平台,17%的银行则两种模式皆有。
在中国,保理商也持续探索保理的数字化开展,顺利获得建立内部供应链金融平台或者利用第三方平台方式向客户给予在线保理服务,并尝试顺利获得平台沉淀的大数据进行授信风险管理及融资服务。现在国有五大行和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已建成专业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顺利获得网银、直连等方式与企业端实现在线连接,给予在线自助融资提款和现金管理等服务,并顺利获得创建场景等方式获客。
为鼓励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创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前期,该平台实现了顺利获得与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对接的基础上为企业给予反向保理,今年又进一步实现了与中国银行、核心企业的三方直连首笔全流程通用模式下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为上游供应商给予全流程在线反向保理业务。
文章来源:保理人